医考必过

《伤寒论》谈张仲景治水十法-中医论文(2)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2-13 20:21
《太阳腑证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五苓散主之(71)。表邪未尽,太阳之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水道失调,

《太阳腑证·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五苓散主之”(71)。表邪未尽,太阳之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水道失调,邪与水结而成蓄水之证。外邪不解,故脉浮、身有微热。膀胱气化不利,津液无以输布,故小便不利而渴欲饮水,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方中桂枝通阳行水,能散肌表之邪;白术健脾燥湿;猪苓、茯苓、泽泻利小便,导水下行,合为化气行水、表里同治之方。本方重在化气行水,无论有无表证,只要膀胱气化失常,水饮内停,小便不利,即可酌情应用。膀胱之气化,则蓄水可行。

8 疏泄肝胆,清热利湿。

《阳明腑证·湿热兼里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8)。若汗出仅限于头部,至颈而止,身体无汗,是热邪不及外散而郁蒸于上,加之小便不利,则湿无下行之道。因内热而渴欲饮水浆,因小便不利更增湿邪,以致湿热薰蒸,影响肝胆疏泄,胆汗外溢,发为黄疸,故以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苦寒清热利湿,并有疏泄肝胆,推陈致新的作用,为清热除黄之要药;栀子苦寒以除烦热,清泄三焦而通调水道;大黄导热下行,以泄湿热壅遏毒邪。湿热得去,三焦通利,肝胆不受熏灼,故小便当利,“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