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脏腑中医辨证法(四):脾与胃病证治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7-02-03 18:02
(一)脾胃气虚 主证:食欲不振,食昏脘闷腹胀或隐隐作痛、喜按,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气短懒言,大便稀

  (一)气虚

  主证:食欲不振,食昏脘闷腹胀或隐隐作痛、喜按,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气短懒言,大便稀薄或便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淡苔白,脉细弱;若中气下陷,可见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和腹有重坠感等症。可见于某些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内脏下垂等。

  分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气虚,运纳失常,故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稀;生化不足,则气虚血少,故四肢消瘦、倦怠无力、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脾虚则不能统摄血液,故可见各种出血症状;脾气主升,脾虚则升举无力,故表现一系列内脏下垂或腹部有坠胀感等症状。舌淡、苔白、脉细弱,亦为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治法:补脾健胃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 黄芪 白术 升麻(升阳益气);当归 生姜 山药 大枣 炙甘草(温中健脾胃)。

  (二)脾阳虚

  主证:面色少华,倦怠无力,食少、脘腹胀满,隐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肠鸣、大便稀薄或夹不消化食物,甚则可见浮肿;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下坠、腰酸沉重,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医考必过网搜集整理)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神经官能症、营养性水肿等。

  分析: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故见一系列消化不良或浮肿症状;阳虚生寒,寒性凝滞收引,脾阳不足,故见腹中肠鸣隐痛;得温得按,寒气稍散,痛可暂缓,故痛时喜热喜按;阳虚不能温布肌肤,故见面白少华、畏寒肢冷、倦怠无力,妇女白带清稀而多,小腹胀坠、腰酸沉重,是寒湿下注之故;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是阳虚气少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理中汤加减

  干姜 附子 陈皮 白豆蔻 木香(温阳理气);党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砂仁(益气健脾)。

  (三)寒湿困脾

  主证:头重如裹,肢体重困,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口不渴,恶心欲吐,大便溏或泄泻,小便不利,妇女白带多,苔白厚腻、脉濡缓。可见于某些慢性胃炎、肠炎、慢性肝炎等。

  分析:寒湿困脾,升(清)降(浊)失司,使湿邪留注。湿因于上,故头重如裹,口不渴,湿困于中则脘腹胀满、食欲减退、恶心欲吐;水湿不能运化,故见便溏或泄泻,小便不利;湿困于四肢、肌肉,故肢体重困;寒湿下注,故妇女自带多;苔白厚腻,脉濡缓亦是寒湿内阻之故。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 佩兰 法夏 苍术 陈皮 大腹皮 车前草(温中化湿);薏苡仁扁豆 神曲 鸡内金(健脾和胃)。

  (四)胃热(火)证

  主证:胃烷灼痛,烦渴喜冷饮,呃逆、泛酸,牙龈肿痛或溃烂出血、吐血,口干、口苦、口臭,便秘或大便热臭,或见多食善饥,舌红苔黄、脉滑数。可见于某些急性胃炎,糖尿病、口腔炎,牙周病等。

  分析:胃中积热,气机不畅,和降失常,胃热上冲,故见胃脘灼痛、呃逆、泛酸、口臭、口苦、齿龈肿痛或溃烂出血;胃热(火)炽盛,灼伤津液,故口干、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热伤胃络,且迫血妄行,故见吐血;(医考必过网搜集整理)胃主腐熟水谷,胃火盛腐熟力强,故多食善饥;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胃之实热征象。

  治法:清胃火,养胃阴

  方药:清胃散加减

  黄芩 丹皮 黄连 石膏 淡竹叶(清泻胃火、凉血);麦冬 石斛 生地 知母 天花粉(养阴益胃)。

  (五)胃阴虚

  主证:低热,口干咽燥,心烦,饮食减少、或知饥不食,便秘,日久可见干呕呃逆,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可见于某些热病后期、肺结核、胃炎、糖尿病等。

  分析:胃阴不足,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失常,故胃脘阴闷、饮食减少或知饥不食;阴虚生内热,故见发热、口干咽燥、心烦、便秘、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日久阴津更亏,阴损及阳,胃气亦衰,胃失和降,故见干呕呃逆。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

  生地 熟地 沙参 麦冬 玉竹 石斛 天花粉(养阴生津);莲子肉 陈皮 鸡内金 甘草(健脾益胃)。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