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谈《伤寒论》的中医辨证法思维方法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04 13:12
朱起贵朱建洪关键词:伤寒论中医辨证法思维方法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张氏运用中医辨证法的方

关键词:伤寒论中医辨证法思维方法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张氏运用中医辨证法的方法,阐发了祖国医学理论,并进一步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笔者仅就《伤寒论》的中医辨证法思维方法,论述如下。

1六经参合八纲

伤寒论提出六经作为中医辨证法的纲领,分别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每经列有详尽的脉证及主治方药。在具体运用时,则贯穿着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试分述于下:

1.1阴阳

阴阳是疾病大体属性的分类,阴阳又为八纲中之总纲。“阴”包括里、虚、寒,阳包括表、实、热。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伤寒论》第7条,以下简称条文序码)。就症状特点而言,阳证多发热,如太阳病之发热恶寒,阳明病但热不恶寒,少阳病,往来寒热;阴证一般为无热恶寒,如太阴病兼腹满自利,少阴病常见下利清谷,厥阴病之厥利并见。从脉象上来看,浮大动滑数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1.2表里

表里是反映病邪侵入人体部位之深浅,反映病势之轻重。一般外邪先侵犯人身之表,从皮毛至肌肤至筋脉至六腑至五脏。三阳与三阴为表里,然表里中复有表里,如太阳为表证,阳明为里证,少阳为半表半里证。从症状来说,表证一般表现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与小便清白等。里热证一般表现高热、神昏烦躁、口渴、呕吐、二便闭塞等。“如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白,知不在里,仍在表也”(56)。

1.3寒热

寒热是指病情表现。热证一般表现为恶热,口渴,烦躁,面红,舌苔黄,小便短而带深黄色,脉滑而数;寒证一般表现恶寒,不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或带青,舌苔白,小便清长,脉沉而迟。

1.4虚实

虚是正气虚,实是邪气实。虚证表现为病久体弱,手足不温,腹软便溏,或下利清谷,小便失禁,腹满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后痛止,健忘气短,胆怯,脉象无力等。实证表现为新病,体质较强,高热、烦躁,大便闭结,小便痛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痛而拒按,谵语,狂妄,脉象有力等。但表证中还可据汗之有无而分虚实,如伤寒无汗为表实,即麻黄汤证;中风、自汗为表虚,即桂枝汤证。在某些症状上,也可分虚实。以“烦”这一症状而言可分:虚烦,如三阴虚寒之烦为虚烦;又“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207)之类,为实烦。还可从治疗的反馈信息而分虚实,如“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70)。

以上八纲是辨证的方法,然而证情之出现,往往错综复杂。例如寒热中,就有真寒假热及真热假寒者;也有表里俱病,虚实互见以及合病并病等,当分别疑似,审证的确。如此,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诸法,方能运用自如。若疗寒以寒、疗热以热,或犯虚虚实实之戒,多能导致病情恶化,不可不慎。

2治则与治法

2.1施治原则

施治原则,仍为早诊早治、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标本缓急、表里先后等。

(1)早诊早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伤寒论》太阳表证列于六经之首,宜及早解表,以免表邪内陷,引起传变。经文指出:“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针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此乃防止病向里传变之法。

(2)调整阴阳:《素问》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凡治病必调整阴阳,使之平衡,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337)。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相辅相成,互相维系。一旦偏盛偏衰,甚至不相顺接,便会致病。对厥证须用四逆汤类回阳救逆。又若阳明热盛阴伤,则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这种调整阴阳的治法是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

(3)扶正驱邪:人体以正气为本,本不固,易受外邪侵害。《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伤寒论经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此言伤寒二三日,乃表证之初,但其心中悸而烦,此必中气素虚,故用小建中汤温养中气,调和营卫,而不重于解表也。又“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利下不止……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8条)。此为扶正驱邪并举之方。大凡病势轻者,可扶正祛邪并举。如果病势重者,或扶正或驱邪,二者先后缓急,据证选用。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