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银明胶海绵中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银的抗菌作用已经广为人知,并且被大量发表文献所证实。金属银通过在水环境中释放微量银离子发挥微动力性抗菌作用,这一效应早已被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在德国,饮用水即含有0.1mg/升浓度银。银还可用于中央静脉导管和创面敷料、以及大面积烧伤的治疗。此外在药品制造中也常常添加银,胶质银已被用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在这些长期使用银的情况下,接触人群的内脏器官和皮肤中都会有银的累积,但均未出现过临床不良症状。银盐在体内可转化为黑色的硫化银,在接触者的分泌物中终生都可以被检测到,但从未发现过中毒症状。
使用抗生素会引起耐药性,这越来越限制抗生素对于继发感染的效用。Wright[1]发现创口感染的耐药菌问题日益严重,这些耐药菌会导致创口严重的感染并发症,而可供选用的治疗方法却极其有限。因此Wright提出银和其它贵金属可能是对抗这些病原体的潜在方法。他的试验证实银是杀灭耐药菌的一种有效方法。带有银覆层的材料能够迅速杀灭所测试的细菌,此外对于大多数其它细菌也有杀灭效果。Wright将银归类为一种有效的预防性或治疗性药剂,可防止病原菌、包括耐药菌在创口植入造成的感染和愈合延缓。
在体内试验基础上,Williams[2]将银的局部组织反应评为最低级,仅可见菲薄的纤维包裹、轻微的炎性反应和细胞反应。他因此建议在植入性医用材料中加入银非常有益,可以增强抗菌效果。他提出银的有益特性包括它对大多数病原菌都有杀灭作用,仅对少数细菌无效。此外,银可以局部应用,口服或注射给药不是必需的。这一特性尤其适合那些血运不佳的部位。Williams将银种植体的组织炎性反应和愈合过程归类为温和。植入一个月后,在种植体周围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网状胶原纤维中可见银的分布。研究表明在银种植体植入体内数天后,血银浓度升高,一周后浓度下降,3个月后血液中银的浓度降至正常水平。尿中不能检测出银,但在粪便中可查出。银在粪便中的浓度变化规律与血液相似,因此可以认为这是银的常规排泄途径。
Rayman[3]对使用具有银释放作用的创口敷料治疗糖尿病足溃疡进行了超过4周的调查,发现致病菌都对银敏感。调查结果表明含银敷料使用安全、方便,有助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潜在的副作用是银中毒,但仅仅是对美观有影响,对健康并无大碍。在他的调查中,未发现一例银中毒症状。在溃疡愈合一周之内患者的角质层有暂时性银染色,此外没有组织内银累积、毒性以及其它不良反应。
许多医疗用品具有银覆层、或者含有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作为牙科应用的明胶海绵同样需要加入抗菌材料。因为口腔环境中定居着大量的细菌,容易导致外科术后的创口感染,出现液化作用使得明胶海绵被过早吸收。Johnson[4]认为在明胶海绵中添加抗菌介质是必不可少的。他发现局部使用抗菌剂可以显著降低干槽症的发生率。
早在1953年,就有研究者比较了含银(5%)与不含银明胶海绵的使用情况。BRAUN和KOCH通过体外试验分析了银的效应[5].他们将数种特殊微生物和人类口腔内自然生长的微生物接种在琼脂培养皿内,再置入含银的明胶海绵。实验结果清晰地显示出胶质银具有抑菌和杀菌效应,这一效应可以防止伤口感染和继发感染。他们的研究还证实由于胶质银具有不溶解性,不会从海绵中洗脱,因而具有缓释效应。
HEUSER和GANNS(1953年)[6]分别对不含银、含银5%、含银10%的明胶海绵进行了临床观察,其中不含银明胶海绵组132例,含5%银明胶海绵组141例,含10%银明胶海绵组141例。他们发现含银明胶海绵的拔牙术后感染率显著低于不含添加成分的明胶海绵,表现出明显的线性下降。不含银明胶海绵组的术后感染率为18.2%,含5%银明胶海绵组的术后感染率为9.5%(降低接近一半),含10%银明胶海绵组的术后感染率甚至降为2.8%.
TRACKSDORF(1951年)[7]详细描述了对500位患者使用含银、不含银明胶海绵的临床报告。每一组患者都被分为大、小手术组。与不含银的明胶海绵相比,含银5%明胶海绵的止血能力并未降低,可见作为抗菌成分的银添加剂不会降低明胶海绵的止血效果。TRACKSDORF同时发现胶质银具有长效缓释效应,不会刺激组织,也不会对组织液有不良影响。胶质银不会影响青霉素的效果。对于非复杂创口(未感染),TRACKSDORF发现含银、不含银明胶海绵组并无差异。而对于术前已有感染的病例,含银明胶海绵的使用显著促进了伤口的愈合。对于已有急性感染的部位,TRACKSDORF建议使用含银的明胶海绵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