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金匮要略》论治风湿病探析

http://www.ykbg.net/ 来源:医考必过网 2016-01-12 08:19
关键字:《金匮要略》痹证/中医病机痹证/中药疗法摘要:风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且多缠绵难愈。成书于1700多年

关键字:《金匮要略》痹证/中医病机 痹证/中药疗法

摘要:风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且多缠绵难愈。成书于1700多年前的《金匮要略》一书,首立“风湿”病名,论治风湿类疾发病机理、法、方、药俱备。本文试对其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治则治法、方药等方面作一探析

中图分类号:R2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13(2000)01-0085-03

风湿类疾病简称风湿病,是指以肌肉、筋骨、关节疼痛为主的疾患,属于中医痹证范畴[1]。《金匮要略》[2]首先提出了“风湿病”的病名,而有关风湿病的论述见于湿病、血痹、历节病、虚劳病、痰饮病等篇中,其理、法、方、药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兹整理探讨于下。

1 病因病机

仲景秉承《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认为风寒湿等邪为致病外因,但更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突出以“正气虚”为内因。

1.1 风寒湿邪侵入,不通则痛 风寒湿邪侵入,流注经络、关节,阻滞气血流通,不通则痛。湿病“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历节病“诸肢节疼痛”均为风湿之邪痹阻所致;肾着“腰以下冷痛”则为寒湿之邪停留于下焦引起。

1.2 虚而感邪 “虚”指正气虚,这是发生风湿病的先决条件。仲景在书中反复强调卫表气虚,腠理不密,或气血不足,因而风寒水湿之邪乘虚入侵,发为历节病、黄汗病、血痹等。如“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盛人脉涩小,……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黄汗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造成“虚”的原因有先天不足、久病、产后失血、房室不节、饮食居所等等。

1.3 肝肾气血不足,不荣则痛 肝肾精亏,气血不足,素体阳虚,经脉失于濡养、温煦而致肢节疼痛。如肾气虚衰,外府失于温煦之“虚劳腰痛”。“病人脉……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为肾虚精髓不充,腰脊失养。历节病“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脉弱则血不足”阐明其病机为肝肾气血不足,筋骨失于濡养。

1.4 体质偏胜,合邪不同 素属阳盛之体,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邪之后易于化热或易于感受风湿热邪:“盛人”痰湿之体,易内外合湿;阳虚之体,感邪易于寒化等。

2 辨证特点

中医辨证法是仲景学说的精髓。仲景对风湿病的辨证,运用了《内经》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八纲辨证和脏腑、经络、三焦的理论,以辨明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而重点在以下3方面。

2.1 辨病性 风寒湿为风湿病的主要致病之邪,风、寒、湿邪之偏胜,症候表现不同。风性善行数变,风胜则表现为多关节游走疼痛;风又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易兼寒、兼湿;风性燥烈,风湿相合,易于伤阴化热。如湿病“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头眩短气,蕴蕴欲吐”兼见低热、咽干口燥等症为风湿俱盛,日久伤阴化热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湿性粘滞重着,湿胜则肿或身体困重,如溢饮水湿流于四肢肌肉则“身体疼重”,病暑夹湿邪痹阻肌肉经络则“身重而疼痛”,黄汗病湿郁肌腠“身疼重”,防己黄芪汤证“风湿,脉浮身重……”等均为湿胜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寒性收引,寒性凝滞,寒胜则痛。感受寒邪,易使气血凝滞,经脉不利而肢体疼痛,如寒湿历节突出表现为“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湿病风湿表实与太阳病风寒表实,合邪不同,证候迥异。如“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说明风寒多伤肌腠,湿则易流关节,痹着阳气,则关节疼痛而烦。只有辨明病邪性质,才能立法正确,或以祛风,或以散寒,或以除湿。

2.2 辨病位 《脏腑经络先后病》云:“千般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可见,仲景将邪入脏腑为内,客于肌表为外,示人辨证时,须首先辨明病之在表在里,在脏在腑,入经入络。如湿病辨风湿在表之麻黄加术汤证;在上之麻杏苡甘汤证;湿病在里在下:“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辨明病位,治疗上因而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风湿在表用微汗法,在上用宣肺法,偏于中下用通利法。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