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中医外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http://www.ykbg.net/ 来源:原创 2015-03-12 02:53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1:《山海经》: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石针切开排脓。2:甲骨文有最早外科病名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山海经》: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石针切开排脓。

2:甲骨文有最早外科病名的记载。《内经》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3:《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书

4:《周礼·天官》最早记载“疡医”,即指外科医生。

5:汪机《外科理例》“以消为贵,以托为畏”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6: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座为全身麻醉剂

7:《金疮瘐纵方》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

8:《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波动感辨脓。

9:《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免疫疗法治疗狂犬病。

10:《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脏器疗法:适用动物肝脏能够治疗夜盲症。

11: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砷、汞治疗。

学派:

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该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症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其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2:“全身派”:清·王维德《外科全身集》。“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小金丹。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也。”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证,在上部者,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牛蒡解肌汤);在中部者,属气郁、火郁,气火俱发于中也(柴胡清肝散);在下部者,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萆薢胜湿饮)”。在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的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2: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痈:壅。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分为外痈(体表皮肉)和内痈(脏腑)。

疽:阻。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有头疽(肌肤间-西医的痈)和无头疽(骨骼关节等深部组织-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结核:结聚成核、结如果核的肿块。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岩:病变部位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癌。

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⑴有传染性的疾病 ⑵火毒症状明显、发病迅速的疾病。

五善:预后好。

心善:精神爽快,语言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肺善: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肾善: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七恶:预后差。

心恶:神志昏惚,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语言呢喃。

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创流血水,惊悸时作。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肺恶:皮肤枯槁,痰多音喑,呼吸喘急,鼻翼扇动。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气血衰竭: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顺症: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阳症疮疡表现为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

相关资讯
医考会员培训注册
医学教育网网上辅导保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