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2)
肺痨概念:指由于正气内虚,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治疗原则: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
第三章 心脑病证(痰火扰心、饮遏心阳、心血瘀阻、脑脉受损、心阳(气)虚、心阴(血)虚、脑髓空虚)
胸痹心痛概念: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膺部发作性的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病机:心脉痹阻。表现为本虚标实。
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人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祛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用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本病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年高、跌仆损伤等多种因素。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清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多属本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常见病证有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内蕴、瘀血阻络五种,各证候之间又常可出现转化,或不同证候相兼出现。针对本病各证候的不同,治疗可根据标本缓急分别采取平肝、熄风、清火、化痰、化瘀等法以治其标,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等法以治其本。
治疗原则:虚补泻实,调整阴阳。
心悸概念: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变脏腑: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痰浊、火郁、水饮治疗:补益气血,调理阴阳。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中风概念: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舌歪斜等症状。
基本病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育
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因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疯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亦各“癫痫”,俗称“羊痫风”。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如常人为特征。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多因骤受惊恐,先天禀赋不足,脑部外伤及感受外邪,饮食所伤等,致使脏腑功能失调,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脾两亏,心肾亏虚,造成清窍被蒙,神机受累,元神失控而引发痫病。与心、肝、脾、肾相关,主要责之于心肝。治疗时当急则开窍醒神以治其标,控制其发作;缓则祛邪补虚以治其本癫证、狂证是一种精神失常疾病,系由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致痰气郁结,或痰火暴亢,使脏气不平,阴阳失调,闭塞心窍,神机逆乱。
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关系密切。癫证表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语无伦次,静而多喜少动为特征,治以理气解郁,畅达气机为其大法;狂证表现精神亢奋,狂躁不安,骂毁物,甚至持刀杀人,动而多怒少静为其特征,降(泄)火豁痰以治其标。调整阴阳,安神定志,恢复神机以治其本是为大法。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脾胃虚弱、脾阳虚衰、胃阴不足、寒邪客胃、胃肠积热、食滞胃肠、湿邪困脾、肝气犯胃、瘀血内停)
胃痛病机: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
痞满概念: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以心下(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病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病位:在胃脘,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也与肝有关。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实者泻之,分别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等法。虚者补之,施以湿补脾胃之法。
呕吐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不节3情志失调4脾胃虚弱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关,亦可涉及胆腑。
治疗原则:和胃降逆呃逆概念: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平呃、标本兼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医考必过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8001560号
Copyright © 2005-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