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必过

中医内科复习指导提纲资料

http://www.ykbg.net/ 来源:原创 2015-03-14 04:01
一、常见证型记忆模式复习指导:(1)中医内科临床表现复杂,学生记忆难度增加,复习时应抓住共同性,记住一些

一、常见证型记忆模式

复习指导:(1)中医内科临床表现复杂,学生记忆难度增加,复习时应抓住共同性,记住一些常见证型表现,则可化繁为简。(2)注意总结规律,将症状编成顺口溜。(3)症状不必全记,只要记住主要症状即可。(4)更多情况下,出现一些症状,只要辨出是某个证型,以确定治法、方药及判断病种。

1.阴虚火旺证:

23个字记忆法:五心烦热、颧赤盗汗、口咽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若肾阴虚:23字+肾症:部位症+开窍症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若肝阴虚:23字 + 肝症:肝经循行症+开窍症。(胸胁隐痛、目涩)

若肺阴虚:23字 + 肺症: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若胃阴虚:上11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胃部症(隐痛)

2.出血证:

7字症状:吐、衄、便、崩、尿、咳、咯 + “血”字。

3.瘀血证:

23字症:某部位刺痛、肿块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脉细涩。

注:瘀血证除上症外,还要注意下例三种原因:久病、外伤、出血。

4.肝气郁结证:

肝经循行症(胸胁少腹胀闷窜痛)+ 情绪症(怒则甚、喜则缓、气出畅)+ 妇女加妇科症(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 舌淡苔白脉弦。

5.肝火上炎证:

头面症状(面红目赤、头晕耳鸣、口苦咽干)+ 肝经循行证 + 里实热证

6.肝阳上亢证。

头面症状(见上)+ 肝阴虚证 + 肾阴虚证。

7.津亏血虚证:

目、舌、口、鼻、唇、皮肤、咽 + 心、脑等部位。

如心血虚:心悸、头晕、口唇舌淡白、面色淡白或萎黄等。

如肝血虚:目干、口咽干等。

如燥邪犯上:目、舌、口、鼻、唇、皮肤、咽等部位干燥症。

8.气虚证:

少气懒言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活动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首先考虑肺脾气虚。

若心气虚证:上症 + 心悸;脾气虚证:上症 + 纳呆腹胀便溏;若肺气虚证:上症干+ 易感冒、自汗。

9.阳虚证:

畏寒怕冷面色晃白,形体虚肿脉沉舌白。

若脾阳虚:上症 + 消化系症;若肾阳虚:上症 + 腰膝冷痛、小便症。

10.伤食证:

嗳气酸腐脘腹胀满,泻泄粪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而实,吐泻之后诸症皆减。

二、疾病分型数字概括

复习指导:(1)记病先记分型,以此为纲再记治法、方剂。(2)一提到某病某型,脑中应马上反映出其大题位置如页面的上、中、下等。(3)加粗字体者为本病重点型,应注意其临床表现、选方、病历分析等。

一、分三型的有:

湿阻: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

二、分四型的有:

1.感冒:风寒、风热、暑湿、体虚感冒

2.肺痈: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3.肺痨: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

4.痴呆: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

5.癫病: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6.噎膈:痰气交阻、津亏热结、瘀血内结、气虚阳微

7.胁痛: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

8.关格:脾肾亏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病及心

9.遗精:君相火旺、湿热下注、劳伤心脾、肾虚不固

10.瘿病: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炽盛、心肝阴虚

11.痿证: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

12.颤震:风阳内动、髓海不足、气血亏虚、痰热动风

13.腰痛: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三、分五型的有:

1.狂病:痰火扰神、痰结血瘀、瘀血阻窍、火盛伤阴、心肾失调

2.痢疾:湿热、疫毒、寒湿、虚寒、休息痢

3.汗证:肺卫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

4.痉病:邪壅经络、热甚发痉、温热致痉、瘀血内阻、气血亏虚

四、分六型的有:

1.肺胀:外寒内饮、痰热郁肺、痰瘀阻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

2.眩晕: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肝肾阴虚

3.腹痛:寒邪内阻:湿热积滞、饮食积滞、气机郁滞、瘀血阻滞、中虚脏寒

4.胆胀:肝胆气郁、气滞血瘀、胆腑郁热、肝胆湿热、阴虚郁滞、阳虚郁滞

5.淋证: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

6.癃闭: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尿路阻塞、脾气不升、肾阳衰惫

五、分七型的有:

1.疟疾:正疟、温疟、寒疟、热瘴、冷瘴、劳疟、疟母

2.心悸: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

3.胸痹: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阻闭、瘀血痹阻、心气不足、心阴亏损、心阳不振

4.失眠:心火偏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失和、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5.内伤发热:气郁、血瘀、湿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六、分八型的有:

1.外感发热:卫表、肺热、胃热、脾胃湿热、、胆热、腑实、大肠湿热、膀胱湿热

2.胃痛: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脾胃湿热、胃阴亏虚、脾胃虚寒

3.鼓胀: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出血、神昏

4.郁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心神惑乱、心脾两虚、心阴亏虚、肝阴亏虚

六、按外感与内伤分型的有:

1.咳嗽:外感:风寒、风热、风燥。 内伤: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2.头痛:外感:风寒、风热、风湿。 内伤:肝阳、肾虚、气血虚、痰浊、瘀血

七、按实证与虚证分型的有:

1.喘证:实喘:风寒闭肺、痰热遏肺、痰浊阻肺、饮凌心肺、肝气乘肺。虚喘:肺气虚、肾气虚。喘脱

2.痞满:实痞:邪热内陷、饮食停滞、痰湿内阻、肝郁气滞;虚痞:脾胃虚弱。

3.呕吐:实证: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饮内阻、肝气犯胃。虚证:脾胃虚弱、胃阴不足

4.呃逆:实证: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虚证:脾胃阳虚、胃阴不足

5.便秘:实秘:肠胃积热、气机郁滞、阴寒积滞;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八、特殊分型法:

1.哮证:发作期:寒哮、热哮。 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

2.中风:中经络、中脏腑

3.痫证:发作期:阳痫、阴痫;休止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气虚血瘀、心脾两虚、肝肾阴虚

4.泻泄:急性:寒湿、湿热、伤食;慢性:脾虚、肾虚、肝郁

5.黄疸:阳黄:湿热兼表、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发黄;阴黄:寒湿阻遏、脾虚湿郁、脾虚血亏

6.水肿:阳水:风水泛滥、湿毒浸淫、水湿浸清、湿热壅盛;阴水:脾阳虚衰、肾阳衰微

7.消渴:上消:肺热津伤。中消:胃热炽盛。下消:肾阴亏虚、阴阳两虚

8.虚劳: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9.积聚:聚证:肝气郁滞、食浊阻滞。积证:气滞血阻、气结血瘀、正虚瘀结

10.厥证:气厥;血厥:痰厥:暑厥。

11.痹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wang痹、气血亏虚

三、中内学习精华集要

相关资讯
医考会员培训注册
医学教育网网上辅导保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